研究生教育:别让学历捆绑了道德

发表时间:2012-09-25 15:42:22 来源: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网

人民大学在职课程培训班

    近日,教育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《关于对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暂行处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。

    规定:出现论文作假的学生将被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撤销学位,3年内不得再申请学位;指导教师未尽到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、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,将视情况给予暂停招生、取消指导资格、处分直至解聘等处理。出现多起学位论文作假的学位授予单位,将被停止或者撤销其授予学位资格,招生名额也将被核减,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学位授予单位负责人将被问责。

  从严从紧的处罚办法,对于一些正在为戴上学位帽而打拼苦熬、撰写论文的年轻学子,必然具有一定的震慑与警戒作用,整个社会更应乐观其成。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授出的学位数量惊人地“繁荣”,但论文“注水”、“泡沫”现象令人痛心,不同范围内被揭发的论文作假、学术不端案例之多,令人蒙羞。

  浙江大学在研究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上率先迈开了步伐。2012级研究生入学前必须参加两门机考。首次将学术规范考试和实验室安全考试放在了研究生新生入学前,只有在网上通过答题考试的新生,才能通过研究生新生入学注册。这两门考试试题均为网上随机分配,题量均为50题,题型分为判断题和选择题两种,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,但不限考试次数。“90分以上”才算及格,否则,将不予通过,会影响入学报到。在入学前让新生充分了解学术规范和实验室安全的基础知识,这道理与驾照理论考试如出一辙,只有了解了驾驶的理论知识,日后才能更好更安全地开车。良好的学术规范是科学研究的基础,遵守学术规范是科学工作者的道德底线,加强研究生的学术规范建设与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。

  随着我国近年来本科以上各级教育规模的扩大,尤其是硕士博士的扩招,学位论文造假之风愈演愈烈。读书虽不像古代那样和做官有样密切的关系,但文凭仍然是将来做官或找到理想工作以及社会流动的前提和基础,因此,这种模式已演变为读书-考试-文凭-好工作-好生活的模式。就业的压力,使得更多的本科生选择考研,在被考研的状态下,学生一味埋头苦读,考上了也难以静下心来去搞研究去搞科研了。当然都不能成为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的借口。我国已经是“研究生教育大国”,大国之大,不在数量。受教育的过程本就是获取知识、涵养精神,研究生教育更应如此。别让一起更比一起“牛”的论文抄袭行为亵渎知识的纯净、教育的神圣,消解社会对“研究生”群体的认同感。

下一篇:专家探讨研究生教育政策

相关文章